腸病毒是一群 RNA 病毒,大小僅 20-30 nm。以血清分類,可分出67種。雖名為腸病毒,人類感染後卻很少出現腸道症狀。常見的腸病毒如造成小兒麻痺的 Poliovirus、最近常上報的克沙奇病毒(Coxsackievirus groups A and B)、Echovirus等。
感染腸病毒後可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,最常見是發燒及出疹,其他如無菌性腦膜炎、肋膜炎、心肌炎、口腔炎及新生兒感染等也可見。嬰兒及兒童容易被感染,夏秋季是流行的季節。
腸病毒主要傳染途徑為糞便--手--口。病毒可由患者之痰、唾液、糞便排出,再經由口傳入別人。感染腸病毒後,在出現症狀前二~三天到症狀出現後一~兩週都可從呼吸道、口腔分泌物排出病毒﹔在數月後糞便仍有病毒存在,可感染他人。腸病毒 70型可由眼淚排出。克沙奇A21型主要以呼吸道分泌物傳染。衛生不良地區,不潔的飲水、食物也可造成大流行。
許多兒童感染腸病毒而沒有仍任症狀。如有症狀,最常見是發燒。
發燒 腸病毒感染是兒童發燒常見的病因。夏秋之時,最少有一半的兒童發燒是腸病毒引記的。發燒是主要症狀,其他如不安、無力、食慾不佳、嘔吐、腹瀉、出疹、咳嗽等也可出現。通常在數日內康復。
病毒性(無菌性)腦膜炎:常由 Coxsackievirus B 及 echoviruses感染造成。
腦炎: 部份由Coxsackievirus A感染造成。
脊髓炎:除 poliovirus外,腸病毒 71型感染也造成。
心肌炎: 約三分之一~二分之一的心肌炎是Coxsackieviruses B 造成。多發生於年青男性。可致命。
出血性結膜炎: Enterovirus 70、Coxsackievirus A24感染造成。
新生兒感染: 常是Echoviruses and Coxsackieviruses B 感染造成。死亡率高。
腸病毒在分離出後可用動物細胞培養,再以抗血清鑑定種類。
以單株抗體加以免疫螢光染色法也可分辨病毒種類,而且比較快及方便。
目前最靈敏的方法是使用分子生物學的PCR,極微量之檢體就可檢驗。
出現那些症狀必須馬上就醫?
|
||||||
容易忽略的腸病毒傳染途徑
預防腸病毒之重點如下: 增強抵抗力:平時注意營養,均衡飲食、定期運動、正常作息及充足睡眠,提高抵抗力 。 避免接觸:儘量減少出入多擁擠之公共場所,並避免接觸疑似病患,以防傳染。加強個人衛生,玩具常清洗,以防感染或藉由接觸而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。注意家中的清潔與通風,必要時戴口罩,避免感染他人或受他人感染。 正確就醫:小孩生病時儘早就醫,並請假在家多休息(請假至少一星期)。絕大多數腸病毒患者都會完全痊癒,但若患者出現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手腳無力、呼吸急促、持續或反覆發燒、抽搐、肢體麻痺等症狀,請儘速就醫。 |
陽光暴曬或室內經常的紫外線照射,可以大大降低腸病毒的活性。
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。
食物加熱,內衣褲浸泡,50度C以上的溫度,腸病毒會很快的失去活性及死亡。
漂白水的洗滌擦洗疑似病人嘔吐分泌物物品地板,提高泳池餘氯,可以迅速讓腸病毒失去活性。
雖然大部份消毒劑及脂溶劑(酒精)都無法消滅腸病毒,但洗手卻可以大大減少手上可能沾染到腸病毒的量。
注意營養、均衡飲食、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。
加強個人衛生:正確並且勤加洗手
保持環境的清潔和通風。